毛概 重点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实事求是
-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
群众路线
-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独立自主
-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
-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六、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七、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向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九、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人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十、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 内涵
-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 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 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 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十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十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革命理论。
- 理论形成的依据
-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国情: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时代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前途:社会主义
- 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意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十九、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二十、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 毛泽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十一、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十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的总依据。
二十六、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必要性
- 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
- 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 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 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做法
- 要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十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内涵: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地位: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 体现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做法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十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毛概 重点知识点
https://flowerdown.org/posts/20230219-103858.html